考點1.泥漿護壁法鉆孔灌注樁的施工工藝流程
場地平整→樁位放線→開挖漿池、漿溝→護筒埋設→鉆機就位、孔位校正→成孔、泥漿循環、廢漿、泥渣→次清孔→質量驗收→下鋼筋籠和鋼導管→第二次清孔→澆筑水下混凝土→成樁。
考點2.基坑監測的委托及實施
基坑工程施工前,應由建設方委托具備相應資質的第三方對基坑工程實施現場監測。監測單位應編制監測方案,經建設方、設計方、監理方等認可后方可實施。
考點3.模板及支架設計的主要原則及內容
1.設計的主要原則:實用性、安全性、經濟性。
2.模板及支架設計應包括的主要內容:
(1)模板及支架的選型及構造設計。
(2)模板及支架上的荷載及其效應計算。
(3)模板及支架的承載力、剛度和穩定性(抗傾覆)驗算。
(4)繪制模板及支架施工圖。
考點4.模板的起拱
對跨度不小于4m的現澆鋼筋混凝土梁、板,其模板應按設計要求起拱;當設計無具體要求時,起拱高度應為跨度的1/1000?3/1000。
考點5.模板拆除
1.模板拆除時,拆模的順序和方法應按模板的設計規定進行。當設計無規定時,可采取先支的后拆、后支的先拆,先拆非承重模板、后拆承重模板的順序,并應從上而下進行拆除。
2.當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要求時,方可拆除底模及支架。當設計無具體要求時,同條件養護試件的混凝土抗壓強度必須符合規范規定。
底模拆除時的的混凝土強度要求
3.當混凝土強度能保證其表面及棱角不受損傷時,方可拆除側模。
4.快拆支架體系的支架立桿間距不應大于2m。拆模時,應保留立桿并頂托支承樓板,拆模時的混凝土強度可取構件跨度為2m。
5.對于后張預應力混凝土結構構件,側模宜在預應力張拉前拆除;底模支架不應在結構構件建立預應力前拆除。
6.拆模之前必須要辦理拆模申請手續,在同條件養護試塊強度記錄達到規定要求時,技術負責人方可批準拆模。
考點6.鋼筋代換
鋼筋代換時應征得設計單位的同意并辦理相應設計變更文件。代換后鋼筋的間距、錨固長度、小鋼筋直徑、數量等構造要求和受力、變形情況均應符合相應規范要求。
考點7.鋼筋連接的方式
方法:焊接、機械連接和綁扎連接三種。
1.焊接:
電渣壓力焊適用于現澆鋼筋混凝土結構中豎向或斜向鋼筋的連接。直接承受動力荷載的結構構件中,縱向鋼筋不宜采用焊接接頭。
2.機械連接:
目前常見、采用多的方式是鋼筋剝肋滾壓直螺紋。通常用HRB335、HRB400、RRB400;適用的鋼筋直徑范圍通常為16—50mm。
3.綁扎連接:
當受拉鋼筋直徑大于25mm、受壓鋼筋直徑大于28mm時,不宜采用綁扎搭接接頭。
軸心受拉及小偏心受拉桿件(如桁架和拱架的拉桿等)的縱向受力鋼筋和直接承受動力荷載結構中的縱向受力鋼筋均不得采用綁扎搭接接頭。
考點8.施工縫留置的規定
應在混凝土澆筑之前確定,并宜留置在結構受剪力較小且便于施工的部位。
(1)單向板:留置在平行于板的短邊的任何位置;
(2)有主次梁的樓板,施工縫應留置在次梁跨中 1/3 范圍內;
(3)柱、墻水平施工縫可留設在基礎、樓層結構頂面,柱施工縫與結構上表面的距離宜為0~100mm,墻施工縫與結構上表面的距離宜為0~300mm;
(4)柱墻水平施工縫可留設在樓層結構底面,施工縫與結構下表面的距離宜為0~50mm ;當板下有梁托時,可留設在在梁托下部0~20mm;
(5)墻的垂直施工縫宜設置在門洞口過梁跨中 1/3 范圍內,也可留在縱橫墻的交接處;
(6)樓梯梯段施工縫宜設置在梯段板跨度端部的1/3范圍內;
(7)高度較大的柱、墻、梁以及厚度較大的基礎可根據施工需要在其中部留設水平施工縫;必要時,可對配筋進行調整,并應征得設計單位認可;
(8)特殊結構部位留設水平施工縫或垂直施工縫應征得設計單位同意。
考點9.后澆帶的設置和處理
后澆帶通常根據設計要求留設,并保留一段時間(若設計無要求,則至少保留14d并經設計確認)后再澆筑,將結構連成整體。后澆帶應采取鋼筋防銹或阻銹等保護措施。
填充后澆帶,可采用微膨脹混凝土,強度等級比原結構強度提高一級,并保持至少14d的濕潤養護。后澆帶接縫處按施工縫的要求處理。
后澆帶防水混凝土應一次澆筑,不得留設施工縫;混凝土澆筑后應及時養護,養護時間不得少于28d。
考點10.各類混凝土的養護時間
1.采用硅酸鹽水泥、普通硅酸鹽水泥或礦渣硅酸鹽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不應少于7d;
2.采用緩凝型外加劑、大摻量礦物摻合料配置的混凝土,抗滲混凝土、強度等級C60及以上的混凝土,后澆帶混凝土、大體積混凝土的養護時間不應少于14d。
3.防水混凝土的養護時間不應少于14d。
4.有防水要求的后澆帶養護時間不應少于28d。